欢迎来到中华木作文化产业联盟官网!
XXNR-T1-20140530095726
高师名匠
木作网首页 >> 大木作(古建园林) >> 高师名匠 >> 正文

当代古建木作专家马炳坚

2014年08月13日 10:03 作者:匿名 来源:中华木作网

摘要:

经过多年的亲自实践和对古建技术的整理,马炳坚写出了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》这部令他后来闻名古建筑行业的著作。

那时候房修二公司古建队是中国最好的古建筑维修队伍,有许多有经验的木作工匠师傅。1968年开始的天安门大修工程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他们头上,马炳坚也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。尽管在当时马炳坚只是修缮小组的普通一员,但是能参与这样的木作工程让他兴奋不已。

马炳坚说:“在重大古建施工之前,扎小样(就是按照古建筑原型制作十分之一的模型)是传统做法,尤其是天安门这样重要的政治工程更要确保万无一失,所以我们首先做了十分之一的模型。”和老匠师一起制作模型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,特别是天安门最末端的一间,几乎集中了天安门城楼的全部核心技术,而在老师傅的带领下,马炳坚参与完成了它的木作制作。“通过天安门城楼的翻建,我初步了解了古建筑木构制作技术,亲身参加了斗拱和内檐装修的制作,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热爱古建筑了。”马炳坚这样说。这次工程不仅让他学到了很多难得的木作技术,更增强了他的决心。


中华木作网 -木作


马炳坚第一次承担“掌案”(指木工班组中执掌大木画线的人,通常是工匠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佼佼者)工作是在中山公园的古建筑复建工程里。马炳坚所在班组在画一段长廊木构架的时候,遇到了一个45度转角的构架,尽管老师傅们非常有经验,然而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,画了多次都没有成功。在别人几次失败之后,马炳坚提出试一试的请求时人们都很惊讶,因为当时他才是二级工。经过仔细观察,结合自己高中学过的几何知识,他很顺利地完成了老师傅们没能完成的画线工作。从这开始,马炳坚成了这个班组的掌案。

进入20世纪80年代,马炳坚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战友程万里,他是同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,两个人爱好相同,在共同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,就是具有经验的老工匠师傅由于年龄的原因越来越少,而由于这些老师傅的文化程度不高,根本无法把自己的技术用文字传承下来。于是两个年轻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,开始整理一直在老工匠师徒间口传心授的木作技艺。

1985年北京市房管局职工大学决定开办中国古建筑工程专业。40岁的马炳坚作为古建筑行业的中坚力量,承担了编写古建筑专业课教材的重要任务,并成为这所大学的兼职教师。

经过多年的亲自实践和对古建技术的整理,马炳坚写出了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》这部令他后来闻名古建筑木作行业的著作。他说:“我当时没想别的,只想如何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。考虑到要使中学文化程度的学生读懂,就一定要深入浅出。”就是这部书,不仅培养了职业大学的学生们,还很快流传到全国各地。

天津大悲院、华盛顿中国城牌坊、中共中央党校古典园林等一系列经典民族木作建筑都出自他之手,所以他更愿意说:从一线来,从实践中来非常重要。



关键词:木作专家  古建  木作技术  中华木作  木作网  木作 


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
[ 网站编辑:Alinna ] 已有 10377 次点击
分享到:
XXNR-CL1-20140530095503
相关新闻
XXNR-CR1-20140605121812
XXNR-CR2-20140605121547
XXNR-B1-201405300956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