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中华木作文化产业联盟官网!
XXNR-T1-20140530095726
高师名匠
木作网首页 >> 大木作(古建园林) >> 高师名匠 >> 正文

李永革:修了故宫四十年

2014年10月31日 16:31 作者:佚名 来源:中华木作网

摘要:

李永革,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,古建专家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(北京故宫)”代表性传承人。 从1975年开始,弱冠之年即入故宫学当木匠,从此以后,李永革就和故宫朝夕相伴,修缮和修复故宫四十年。

1975年,20岁的李永革到故宫学习木匠活。当看到梁思成先生的《清式营造则例》一书时,被古建筑蕴涵的特殊美深深吸引,自此与古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师从古建专家戴季秋学习斗拱知识,白天划线、打样、接卯,晚上总结经验、做笔记;跟随赵崇茂师傅学习大木维修,了解大木构架、台基墙壁、屋顶、装修、彩画等做法及其构件名称。短短几年,李永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练就了一身硬本事。李永革2.png

1984年底,29岁的李永革任故宫古建工程队(古建修缮中心前身)副队长,可谓年轻有为、意气风发。但他自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带着一腔热血和对知识的渴求,跟随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学习古建测绘、古建结构、设计知识,罗老喜欢他的认真、踏实,经常勉励他要向哲匠的方向发展。

2000年至2005年,建福宫花园修复,为保持它原有的结构模样,李永革四处奔波寻找原材料,曾到江苏寻找太湖石和金砖,他说那里的太湖石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,石上有许多窝孔、穿孔、道孔,形状奇特、通灵剔透,最能体现“皱、漏、瘦、透”之美。而金砖则要求质地坚细,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。为了运回符合要求的太湖石,他跑了2700多公里,42小时没合眼;之后到山西、湖南寻找花斑石,最好的花斑石是海底的多种颜色鹅卵石经过沉积、覆盖、压制等过程形成的,温润如玉,图案能丰富多变;后来还去过山东挑选琉璃瓦,到内蒙找寻过油漆、彩画的颜料。

每一次长途跋涉后的收获与喜悦,都成为解除他旅途艰辛的良药。“这就是古建筑的魅力,越明白它的价值,就越放不下,做这个工作,钻进去就出不来了。”李永革满含深情地说。

 2006年初至2008年7月,故宫太和殿(俗称金銮殿)进行全面修缮,在绿色的施工防护罩里,每天都可以看见李永革的身影,盯着工人们揭瓦、记录、运输。51岁的李永革白天跟工人一样登梯爬高,晚上还要把施工中所有用工、用料、文物构件等情况进行记录、收集、整理,之后撰写了《太和殿施工纪实》。

这是为了对全国人民有个交待,为了让后人有据可查。全国有多少古建筑,他数不清,但他知道每一处古建都是独一无二的,它们是凝固的历史,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记忆。所以修复、还原古建筑,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认识、了解、提升我们自己。李永革3.png

故宫的古建筑历史都在500年以上,汇聚了我国民族建筑与民族文化的精华。如何将这些古代建筑保护和传承下去,是李永革日思夜寐的一个问题。他自己写教材,也在北京市古建技术培训中心为学员们教课,尽力培养古建维修专业人才。现在古建修缮中心学员不足50人。他说,在全国各个工地检查施工情况时,发现了一些认真、踏实、勤奋的年轻人,于是立刻向上级申请,打破户籍限制,招一些外地的年轻人补充进古建维修队伍中。将传统古建营造技艺传承下去,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,并且一直在努力。

近40年与古建筑相依相伴,李永革感慨万千,中国古建筑有着几千年的历史,外观上给人以生动、具体的美感,内里则承载着5000年传统文化的精粹。在这里工作的时间越长,接触的越多,越能体会到它的博大精深,不由得心生敬畏。每一栋恢弘的建筑,每一次辛苦地修复,每一处细心地保养,不仅是古今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,更是中华民族意志顽强、勇于开拓、吃苦耐劳精神的体现,没有这样的精神,就没有今天的故宫,更没有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伟大、独特的风貌!

热爱古建筑,这就是一种力量。每一处古建筑,每一种传统文化,如果失去了人类的热爱,也就丧失了生命力。当我们把古建筑文化的元素、理念应用到现代生活需求中,古文化便能焕发出新的活力,引发出新的需求


[ 网站编辑:陆凌涛 ] 已有 5478 次点击
分享到:
XXNR-CL1-20140530095503
相关新闻
XXNR-CR1-20140605121812
XXNR-CR2-20140605121547
XXNR-B1-201405300956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