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中华木作文化产业联盟官网!
XXNR-T1-20140530095726
木界
木作网首页 >> 木界 >> 正文

由“木作”想到

文促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致《中华木作》杂志创刊

2014年08月06日 16:53 作者:王石 来源:中华木作网

摘要:

从文促会的角度,似乎应该循着这样的思路。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创立,也爰于此。也曾经想以“木文化”名之。与“玉文化”、“茶文化”、“陶文化”相对应。但最终我仍觉得“木作文化”这一词语更妥。

作者:王石,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、法定代表人,文化产业(中国)协作体主席,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,社会工作者,文化评论家。


《中华木作》刊出,让人欢喜。

先前我构思文促会的专门委员会系列,想到的也是音乐、舞蹈、美术之类。后来意识到,这类“文联各协会”式的分类和结构,其实完全是前苏联的做法。这方面我们完全是跟在苏联后面走,实际上忽略了中华文化所存有的状态。


《中华木作》杂志创刊


例如,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考虑,就可以有另外的系列:木作、玉、织染、绣、陶、瓷、书画、篆刻、国乐、戏曲、说,等等。

从文促会的角度,似乎应该循着这样的思路。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创立,也爰于此。

也曾经想以“木文化”名之。与“玉文化”、“茶文化”、“陶文化”相对应。但最终我仍觉得“木作文化”这一词语更妥。

“木作”一词,很多人会觉得生疏。为此,我曾查过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六版),没有查到。有木材、木匠、木器、木雕,连极为生僻的“木贼”(一种植物)也有,而无木作。我最初接触这一词语,是25年前为文革后第一次琉璃厂文物展写序,同时写作琉璃厂史事。那一次我有幸接触到几乎文物行业所有最后的大师们。我还记得他们告诉我“木作”的“作”要念平声,和作坊的“作”同音,至今我也认为“木作”比木器、木匠以及马未都所说的“家具文化”更具文化意味,而且涵盖更广,不仅指一个特定的行业,而且包括这个行业所特有的技艺与作品。

说木作是文化,不仅不牵强,而且名副其实。首先,它是一种物类,一种方法,一种技术。在西方,“技术”与“艺术”在词语上很接近甚至相同的,这在中国也一样。甲骨文的“艺”写作“ 011.jpg”,金文写作 “ 022.jpg”。其形状都是一个人跪在地上从事种植。正是这种劳作,熟能生巧,逐渐形成各种工具与技术,最终上升为以榫卯结构为标志的中华木作,并且与生活,与上到帝王下到百姓以及文人雅士发生着密切的联系,既是一种生活方式,又是一种技艺,更是一种审美,这还不是“文化”么?

因此,在创立木作文化委员会时,我坚持主张以木作文化为称谓。我还记得成立之时,我们恭请王世襄、罗哲文、曾佑和三位为顾问。那时王、罗尚健在。而曾则刚从美国回国不久。我从前就知道一位德国人古斯塔夫·艾克在上世纪40年代曾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花梨家具专著,更有名的是他不仅醉心于中华木作,还醉心于中国女孩子,并且娶了一位做太太,这就是曾佑和。那次见到老太太,真像是见到传说中的人物。她本人不仅回到故乡,而且还把艾克保存的七件无比珍贵的古典家具捐给了恭王府。作家海岩也作为“木工委”副主任出席会议,今天回忆起来还有“共襄盛举”之感。

同样让人感慨的是,古典木作在今天实用功能是大大减低了,日益强化的是它的鉴赏价值和装饰性。按说,这些变化都意味着中华木作日益文化化,精神化。遗憾的是,在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,与之相应的,倒沦为完全出于财富考虑的所谓收藏。我所见到的鉴宝,没有鉴赏,只有鉴定。鉴定论的是真假,实质上还是一个价钱问题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中华木作已经成为一种理财之道,这是让人感觉多少有些悲哀的。

我说这些,是希望在这本木作杂志上看到更多的文化。



[ 网站编辑:Alinna ] 已有 3298 次点击
分享到:
XXNR-CL1-20140530095503
XXNR-CR1-20140605121812
XXNR-CR2-20140605121547
XXNR-B1-20140530095648